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今年陆家嘴论坛的第一天晚上,凌晨一点,干完活的一干记者相约宵夜。

席间,有人刷Ipad,忽然看到某门户网站财经头条是“专访郭树清……”,一下子,在场的记者沸腾了,惊讶、不信,赶紧细看,

尤其是该网站的直接竞争对手——其它几家门户的财经记者,大惊失色,一副被对手一招致命、难以置信加难以接受的表情。这几个敬业的记者,情绪瞬间萎靡了,放下筷子,吃的心情都没有了。

手持Ipad的记者,应大家的要求,大声把这条“专访”稿的内容读完。听完这一句话的新闻,大家都笑了。

还原“专访”经过,大致是:该记者在会场所在地香格里拉酒店门口偶遇郭树清,上前要求合影,被郭树清以自己衣衫不正式的理由拒绝了,这位记者乘机问郭主席对中国股市有没有信心,郭主席回答:我对A股很有信心。于是,这一句话回复,成了该网站的头条“专访”。

这个记者的问题,谈不上专业度,却极具技巧,典型的网络化新闻操作的技巧:首先,郭主席不可能说对股市没有信心,当然,如果他有任何类似表示,第二天应该就炸开锅了;其次,如果郭主席不回答这个问题,我想象一下,这个专访的内容可能是“对股市有信心吗?郭主席面对询问,沉默不语,态度不明……”总之,无论如何,抛出这个问题,都可以做成一篇“专访”稿。

这年头的一句话新闻还真不少,常常见到“某某某:*******”“某某某认为*******”的标题,大佬的一句话可以左右股市,可以影响行业,可以引发大量的讨论和媒体跟进报道。

所以,堵大佬成了各个媒体在各大论坛各个会议上的主要工作之一,哪怕得到大佬的一言片语,也能成就一篇报道。尤其是以大炮著称的一些嘉宾,更是媒体的“心头爱”。有的媒体,铺在场外的记者数量,甚至倍数内场的记者。

了解这篇专访稿的原委之后,那几个萎靡的记者情绪显然好多了,说,这就是运气么,无意撞到的,不代表他们厉害。

接下来,大家开始纷纷吐槽记者和大佬之间猫和老鼠的段子。

段子一、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浦江夜话之后,被某网站记者堵住,同样要求合影,张健华说:不能合影,你们回头把我没说过的话安在我头上,还有合影“作证”,多冤枉。

段子二、前届陆家嘴论坛会隙,经济学家哈继铭如厕,某记者见之告知同行,随后,香格里拉酒店的厕所门口,云集了数家媒体,男女记者长枪高炮对准男厕出口,等哈继铭洗手出来,结果,哈继铭在厕所里待了好久好久好久。

段子三、某届博鳌论坛,十几个记者围堵周小川,周行长被堵到后,面对问题,不发一言、不做任何表情、不做任何手势。

在这摔个跤都会被解读成养老金救市的年代,大佬们真心也累。这些大佬的谨慎,显然是被媒体们堵出来的。

每年大小论坛,嘉宾云集的地方,也是媒体们卯足了劲要较量的战场。近些年,尤其是几大门户网站之间的竞争,日趋激烈,拼数量、拼视频、拼大佬……形式重于质量。

常见到记者拿着一份通用的采访提纲,遇见嘉宾就把话筒递上去,拍完以后,转身问同行:他是谁呀?

不知道采访对象是谁,在一些专业性强的论坛和会议上,是好常见的事情。不认识怎么堵人呢?也有技巧。通常情况下,主办方为了区分参会者身份,会在参会者佩戴的吊牌上做以区分,比如,红色带子的吊牌是演讲嘉宾;黄色带子是普通参会者;姿色带子是工作人员……一般情况下,演讲嘉宾都是有身份的人。于是,看见红色带子就扑上去,必错不了。

所以,就有了通用采访提纲这样的“采访工具”。这样的采访提纲,通常会契合会议主题和热点问题,但是,我也见过很雷人的“通用问题”。

某次,一堆记者围着谢国忠,乌泱泱的话筒堆在他面前。只见一个记者拿着话筒,抢到提问机会,问:请问,你怎么看中国的股市?谢国忠说:这个问题太大,三言两语说不清楚。该记者又问:请问,你怎么看中国的楼市?谢国忠说:好了,今天采访就到这里吧,再见。

再说到郭树清,上面那个在酒店偶遇他的记者,并不甘心只收获那一句话的专访。

知道郭主席住在这个酒店后,她就很敏感地意识到,他第二天会去公共餐厅吃早餐。于是,第二天一大早,她又堵在了酒店的餐厅门口,这一次,心情不错的郭树清,就养老金入市的问题,和这个记者“多聊了几句”。

于是,又成就了一篇专访报道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晓庆

王晓庆

11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财新特约作者,现居硅谷。

文章